迷你基金突围面临五大困境 参与科创板打新者不足一成
三沙信息网三沙信息港最新三沙商务信息信息
迷你基金突围面临五大困境 参与科创板打新者不足一成,■本报见习记者 王明山 -://-.yixiin/ 公募基金产品数量快速逼近5700只,总资产规模目前却一直难再突破14万亿元。摆在公募基金面前的尴尬,不仅有权益产品和固收产品之间的失衡,还有大批规模较低、持有人较少的迷你基金。 迷你基金面临着业绩差、持有人结构不稳定等五个方面的困境,突围并非易事,但必须勇敢面对并付诸于行动。 迷你基金数量持续扩容 摆在迷你基金面前的第一道难题便是数量的持续扩张。《证券日报》记者梳理发现,截至今年二季度末,不同份额基金合并统计后,公募基金市场上规模不足5000万元的基金共有739只,在所有5699只公募基金中占比达到12.97%。规模长期低于5000万元的基金将面临清盘危机,这些基金也被称为迷你基金。 按照基金合同的规定,“基金净资产连续60天低于5000万元,或者基金持有人低于200人”即触发基金清盘,而从往年基金清盘的案例来看,清盘原因是“基金持有人低于200人”的情况较少,大多是因为“基金规模长期保持在较低水平”。 上周,基金2019年半年报已经披露完毕,单只基金在二季度末的持有人机构也得以曝光。《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共有1069只基金的持有人均低于200人,其中不乏规模高达上百亿元的债券基金产品,如果这些基金持有人持续保持在低位,同样难逃清盘的命运。 迷你基金队伍的扩容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证券日报》记者统计了近两年来该类基金数量的变化(不同份额基金合并统计,下同):在2017年年底,迷你基金的数量仅有427只;到了2018年二季度末,数量就已增至610只;截至2018年年底,迷你基金数量有703只;到了今年上半年末,数量增至739只。 当然,伴随着迷你基金数量持续扩容的是,公募基金产品数量也在不断扩张,迷你基金数量增多的部分原因也正是来源于此:机构定制债基曾红极一时,机构资金撤出后这些基金便-沦为“壳基金”;中小公司在渠道、品牌方向不具备优势,成立规模较低,这些基金一旦在短期内业绩较差,便面临着被持有人集体赎回的尴尬。 迷你基金规模难以实现快速突破,在ETF产品中的表现最具代表性。《证券日报》记者梳理发现,截至今年8月末,公募基金市场上204只ETF产品,规模在50亿元以上的产品在今年规模持续扩张,规模在2亿元以下的ETF产品难以在规模上有较大起色,两类产品的规模分化愈演愈烈。 即便是专业的机构投资者,在选择基金产品时也会倾向于规模较高产品。某基金公司大类资产配置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他在挑选ETF等指数基金产品作为公司FOF的基金池时,会着重考量两个方面——基金规模和基金费率,更倾向于规模较高的产品,是因为这些基金背后持有人结构相对稳定,不会因为大量资金的进出导致净值出现异常波动。 迷你基金业绩表现差 一只基金产品要留住持有人,最简单、最有效的途径便是做出优秀的回报率。通常来说,规模高达数百亿元的基金产品“尾大不掉”,在市场风格发生快速变化时换仓可能更麻烦一些,相对而言,迷你基金规模较小,面对市场风格切换在换仓上会更收放自如一些,有更大的概率获取更高的超额收益。 但事实却并非如此,从今年前8个月全部基金产品的业绩来看,迷你基金的回报率远不及所有产品平均水平。 《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若只看权益基金产品(包括普通股票型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和灵活配置型基金),今年前8个月,公募基金市场所有权益基金的平均回报率为24.15%;而规模不足5000万元的迷你基金产品,在同期的回报率仅有19.73%,远远低于所有公募基金产品的平均回报率。 2018年,年度收益冠军的争夺曾令人印象深刻。到2018年12月中旬,中邮尊享一年定开混合以16.44%的业绩领跑,超出业绩排名第二的前海开源沪港深汇鑫A近6个百分点,该基金成为2018年收益冠军的大热门。不过,在2018年12月26日,中邮基金发布公告称,中邮尊享一年灵活配置混合由于规模不足2亿元,触发清盘条款,该基金也被戏称为“最惨冠军基金”。 2018年权益基金的收益率表现有太多不确定性,最终排名靠前的基金产品中空仓运行者不在少数,这些基金能够获取较高的同类排名不具备说服力。从今年以来业绩回报来看,回报率排名靠前的基金产品,如博时医疗保健行业混合A、富国消费主题混合、景顺长城内需贰号混合等,均是公募基金的明星产品,规模稳定保持在10亿元以上。 业绩排名持续位居前列的权益基金产品,加之投资风格稳定的明星基金经理,成为个人投资者的主流选择。近年来,这些基金形成了业绩和规模的良性循环,逐步成为基金公司旗下的“拳头产品”,为保障基金背后广大持有人利益,基金公司尤其注重风控、保证基金持有人良好的投资体验。 在此前盛传的“科创板打新救活了一批迷你基金”也有待讨论。此前有媒体报道称,东兴品牌精选灵活配置混合、东兴众智优选灵活配置混合、东兴核心成长混合等基金产品为保证打新收益率纷纷限制了大额申购,而《证券日报》记者查阅发现,上述基金产品并未参与科创板打新,基金管理-尚未发布过“该基金可以参与投资科创板股票”的相关公告。 迷你基金借助打新科创板在短期内取得了较高收益率的,仅仅是少数。《证券日报》记者梳理发现,上述提到的739只迷你基金中,参与科创板打新的基金(从网下配售名单中最终获配结果统计)共有52只,占比不足一成。 28只科创板股公布的网下配售名单中:仅有12只迷你基金中签新股的数量较高,中签了20多只科创板新股;所有参与科创板打新的基金产品,有733只基金均中签了20只以上的科创板新股。 迷你基金持有人结构失衡 2017年前后,A股市场刚刚从前一-跌中复苏,投资者对新基金的认购热情空前高涨,基金公司也趁机在此时发行新基金产品,其中包括大量以机构为主的定制基金。这类基金的出现,为迷你基金数量的后续爆发埋下了伏笔:机构资金在阶段行情获益后纷纷撤出,规模与份额的大幅缩水让很多基金迅速沦为迷你基金。 2016下半年成立一只基金产品,A份额的首募规模为5亿元,B份额的首募规模也有8亿元,机构持有占比分别是99%和100%。该基金的A份额和B份额均在去年遭遇了大规模净赎回,到了今年二季度,该基金出现“连续二十个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的情况,二季报显示该基金的最新份额已经不足1万份。 像上述基金一样经历规模“过山车”的基金产品不在少数,更是有债券基金产品经历了从“首募规模70亿元”到“最新规模不足1000万元”的巨大落差。这些基金规模骤降的主要原因,是背后持有人机构的失衡,机构资金极高比例持有这些基金,隐-资金撤出后基金沦为迷你基金的隐患。 《证券日报》记者梳理发现,在今年二季度末时,有5430只基金在二季报中披露了机构投资者比例及机构投资者的持有份额:整体来看,机构投资者对所有基金产品的合计持有规模为7亿元,5430只基金产品在今年二季度末的总份额为13.76亿元,机构投资者占比达到50.87%,撑起了公募基金的半边天。 机构投资者比例不断提高,对公募基金而言无疑是好消息。一般而言,机构投资者对基金产品的持有更加稳定,在市场行情切换时不会像个人投资者一样-。近年来,监管层对基金投资者集中度管理要求趋严,存量的委外定制基金面临两种选择:申请转型、改变该基金的运行模式或采用定期开放发起式设立,不再对个人投资者开放。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新基金发行有所回暖,机构资金为主的债券基金又一次站上“C位”,众多债券基金在达到2亿元的募集资金后选择了快速成立。《证券日报》记者从多家基金公司处获悉,提前结束募集的债券基金持有人基本在200户左右,资金来源以机构客户为主,机构拼单的债券基金,在持有人达到200户后,募集金额一般能到3亿元以上。 在此背景下,机构资金占比较高的基金产品不在少数。《证券日报》记者梳理基金二季报发现,机构投资者持有比例在50%以上的基金多达2599只,机构资金持有比例高于90%的基金有1730只,其中还有1232只基金的机构投资者持有比例在99%以上,最为极端的,有533只基金的机构占比已经达到100%。 中小基金公司规模难突破 相比老牌券商系公募基金、银行系公募基金,新成立的基金公司如何在短期内实现管理规模的扩张、实现对其他基金公司的“弯道超车”,成为中小基金公司面临的共同难题。尽管不断有基金公司高管陆续谈及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提出符合该公司的发展道路,但是目前这一局面仍未发生明显的扭转。 迷你基金数量的持续扩容与之密切相关。 一方面,老牌券商系公募基金、银行系公募基金具备品牌和渠道方面的优势,也能保证每年比较可观的净利润收入。在股东方的大力支持下,均陆续完善了基金公司旗下的投研队伍,逐渐形成业绩和规模的良性循环:业绩长期做得好,吸引投资者前来申购;管理规模增长带来的管理费收入,又能进一步增强公司的投研实力。 而在另一方面,不具备品牌和渠道方面优势的中小基金公司举步维艰。新基金在发行时的募集规模就比较低,如果不能保证长期稳定的回报率,便很难留住存量的投资者和资金。值得一提的是,中小基金公司通常会寻求机构资金的帮助来达到2亿元的成立规模,一旦后续这些资金撤出,基金规模便会迅速下降。 《证券日报》记者从多家基金公司处了解到,目前让中小基金公司“头疼”事情不在少数,最为严峻的主要是人才和渠道。 人才渠道的压力主要是指基金高管层和基金经理。有基金公司人士对记者表示,最怕基金公司的高管层出现大的变动,这样一来整个公司的经营模式和发展防线都要重新调整,新的人员变动也需要一定时间进行磨合,这对于基金公司内部而言是极大的成本,而基金经理的变动直接关乎基金持有人的去留。 除了人才,渠道同样令中小基金公司头疼。当大公司想着如何加强和银行合作时,小公司苦于没有机会进入银行的白名单。小公司在各渠道的话语权也十分有限。《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新型基金产品的获批也是以大型基金公司为主,大型基金公司在比拼新基金的发行规模时,小型基金公司还不具备申报新产品的资格。 不可否认的是,公募基金经过了21年的发展,强者恒强局面在不断加剧,头部公司在资金、人员、技术配备等方面的优势原来越大,中小基金公司要实现“弯道超车”的难度越来越大。有业内专家直言:“公募业务蛋糕就那么大,其他小公司参与新业务的机会很小,发展的难度非常大。” 基金清盘趋势难挡 今年8月13日,嘉实基金宣布旗下百亿元级嘉实元和清盘。从5年前的重磅创新,到而今的“提前清盘”,嘉实元和的清盘让众多投资者大跌-,也让该基金的持有人有些始料未及。 2014年9月29日,嘉实元和作为公募基金史上首只投资非上市股权的创新产品横空出世,由于其前所未有的创新(该基金50%的资产将投资于中石化销售公司股权),加上投资中石化销售公司股权火爆一时,嘉实元和募资规模高达百亿元。然而,后来的演绎未能如投资者预期中的美好,原本期望的中石化销售公司上市迟迟未见动静。 实际上,今年以来清盘的基金也绝非只有嘉实元和。《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截至9月2日,今年以来清盘的基金产品已经有101只,进入财产清算阶段的基金产品仍在稳步上涨。不过,这相比基金清盘堪称“疯狂”的2018年已经大幅减少,2018年全年,共有超过300只基金产品清盘,基金公司对尾部产品进行集中清理。 今年以来基金清盘数量的骤降,与市场行情表现有关。某公募基金副总经理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今年清盘基金数量少的主要原因是市场表现好,很多权益基金都表现出了较好的赚钱效应,吸引大量投资者申购:“我们可以看到,明星基金产品规模增长很快,规模较低的产品的规模也有增长,虽然增长不多,但是几千万元的规模就大有改观了。” 需要注意的是,2018年全年清盘基金数量之多,除了2018年A股市场行情震荡下行的原因外,与资管新规提到的各类基金清理也有关。受资管新规影响,公募基金市场上的分级基金、保本基金、委外定制基金等产品面临整改,清盘和转型成为仅有的两种选择,很多规模较低的产品都是直接选择了清盘。 同样是基金清盘,对于大型基金公司和小型基金公司的意义却全然不同。《证券日报》记者从一位银行系公司高层了解到,该基金公司的战略方向就包-对规模较低、持有人较少产品的清理工作,也方便基金经理腾出时间和经理来管理其他基金产品。但中小基金公司则不然,很多权益基金的清盘都是无奈之举。 有资深行业研究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不能把迷你基金直接同等于将要清盘的基金来看待,“迷你基金数量众多,其中有一些产品确实存在着管理不善、持有人结构极端等问题,这些基金的清盘对行业其实是好事,但是,也有一部分迷你基金其实运行的很好,是值得投资者信赖和持有的,可能是渠道有限等原因规模暂时比较低而已。”。三沙商务信息发布。
更多迷你基金突围面临五大困境 参与科创板打新者不足一成最新相关信息:
三沙商务信息
迷你基金突围面临五大困境 参与科创板打新者不足一成
三沙商务信息发布平台:http://www.gblian.com/shangwu/93.html